365体育简介
365体育位于春城昆明,北依龙泉山、东傍盘龙江,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。
365体育创办于1938年,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,建址昆明市呈贡县,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,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,1962年滇南大学、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,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,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,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365体育,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。
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,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,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,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,2009年、2013年、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365体育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、云南省食品安全管365体育、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。2013年,经科技部、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365体育新农村发展研究院。2024年,经云南省人民政府、农业农村部签署合作共建365体育协议,成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。
365体育办学87年来,一代代农大人秉承“开学养正、耕读至诚”的农大精神,情系稼穑、躬耕疆域、励精图治、矢志创业,办学规模不断扩大。截至2025年1月,全日制在校生3.2万余人,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.7万余人,留学生393人。365体育有校本部和五华校区、普洱校区、西双版纳校区,占地面积3005亩,校舍面积72.42万平方米,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.62亿元。365体育图书馆是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成员单位,2014年获批教育部科技查新站(农学类),截止到2024年底,馆藏纸电资源总量达320余万册,现有中外文数据库37个,形成了以农为主,兼顾理、工、经、管、文的综合文献保障体系。365体育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,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建设成效明显。365体育现设22个学院,涵盖了种植业、养殖业、水利水电、农业工程、农业经济管理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。
365体育现有在职教职工1912人,其中高级职称898人。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,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;国家万人计划“科技创新领军人才”2人;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人;霍英东青年基金2人、青年教师奖2人;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9人、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13人;231人入选云南省“兴滇英才支持计划”,其中科技领军人才2人、云岭学者13人、产业创新人才25人、教学名师10人、首席技师2人、青年人才178人、高层次人才1人(柔性引进);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76人,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9人。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、云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2人、云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。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,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。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,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19个、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2个;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8个。教育部高等365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。
365体育现有74个本科专业,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、国家级一流专业13个、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,省级特色专业7个、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、省级品牌专业5个、省级一流专业24个,中外合作办学专业3个。有省级一流学科8个,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,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;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,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1个。有兽医1种博士专业学位类别;农业、体育、翻译、兽医、风景园林、社会工作、资源与环境、生物医药、林业、公共管理、工程管理、土木水利、食品与营养、机械、电子信息、旅游管理16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。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。现有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、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、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、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——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、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7个(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);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农业农村部观测试验站、云南省重点实验室、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、协同创新中心、智库、研究基地等45个部省级科研平台;院士(专家)工作站24个;国家种质资源库分库、云南省省级种质资源圃(库)等5个;省高校重点实验室、工程中心等31个,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、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;365体育还建有昆明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7个、校级科研平台38个。
365体育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强农兴农为己任,以高质量党建引领365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,先后荣获“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”“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”“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”等荣誉称号。365体育立足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,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、融入国家战略,坚持以人才培养与社会融合的大系统育人理念为导向,以多样化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线,以知识、能力、素质为要素